close

訓練常規的重要性

孩子從出生便不斷在觀察與模仿中學習,從中成長,並具備該有的知識而逐漸轉化成一般人,其中常規亦常在有形的規定與無形的學習中建立。建立常規,不僅可讓孩子懂得規矩,明白是非對錯,更是養成良好人格的基礎。

訓練常規的困難

雖說常規訓練相當重要,但要一步步訓練孩子學會不是件容易的事,需要花許多時間。

寶寶什麼都不會要從頭教

不少爸媽認為,寶寶什麼都不會,要從頭教是一大難處,其實,換個角度想想,每個人學習時本來就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,慢慢摸索、受挫再爬起,更何況是身心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,也因此需要照顧者付出更多的耐心,一步步教,才能讓他逐漸學會。另一方面,2歲以上的孩子,自主性強,且會清楚的表達,對許多照顧者規定例行的規範會「不想做」、「懶得做」、「不愛做」,或即便瞭解常規的重要性也不做,但執行的動力卻常建立在「大人的逼促與發火」、「長輩的誘導與強迫」、「遭受責罵與鞭打」之下才完成,造成親子間的磨擦與不悅,亦是使得照顧者覺得教養困難之處。因此,訓練的前提是,照顧者應以寶寶的想法為出發點,想想:如果我是嬰幼兒,希望爸比媽咪怎麼教我?如果我不想做,爸比媽咪應該怎麼樣?您就比較不會覺得挫折感很深了!

教養標準不一

很多爸媽在教養孩子生活常規上常遇到的問題是,照顧者之間的標準不一。有的是夫妻之間、長輩之間,有的是父母與保母之間的教養觀點迥異,如此容易使得孩子無所適從,不知道該聽誰的才是對的,等他逐漸長大後,會在觀察下選邊站,或學會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,更別說能養成良好規範。因此,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講師楊琳建議,當遇到教養方式有衝突時,照顧者們應針對問題仔細溝通與協調,協議出雙方可接受的方式,千萬不可讓孩子發覺雙重標準的「漏洞」現象。

忽略自身教養態度

訓練孩子養成良好常規,還有一點困難處是,如果沒有照顧者的要求,孩子常會忽略或忘記,這是讀者們所忽略到的。照顧者們要要求孩子,但在不同的情境之下,您是否同樣能給予孩子學習常規時所需的充裕資源?如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,離開時能否如同在家一樣,有耐心的讓孩子把鞋子穿好,而不會因為孩子邊穿邊哭予以責罵?楊琳表示,面對孩子尚在學習常規的階段,照顧者們可以給予一致的鼓勵、指導與適時的協助,不能礙於情境與面子立即代勞,如此對孩子常規的建立才有幫助。

未能徹底施行規範

如剛建立規範時要求嚴格,之後照顧者會礙於各種因素(時間不足、避免紛亂場面)而出現「隨便」、「沒辦法」、「無所謂」、「還好啦」等沒有徹底執行,楊琳指出,這也是構成照顧者們教養生活常規困難之處,容易導致前功盡棄、半途而廢等狀況,因此,提醒照顧者,規矩一旦訂定了,就要認真執行,且全家人都要跟著做,不能讓寶寶有「為什麼只有我做,誰誰誰都不用做」的不平衡心態。

培訓生活常規的方法

訂定規範需讓孩子明白原因,孩子在理解與清楚後,就比較能牢記與力行。這是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原則下所採取的教育理念。同時,照顧者們應接受孩子提出的疑問、「為什麼」與不服之詞,且耐心、和善的回應,使常規的內容與趨向是親子共識,而非您說什麼就是什麼,孩子一定要照做,沒有原因!建議您可試試下列方式,幫助您更容易訓練孩子養成常規:

從小訓練,親自示範

楊琳表示,從孩子一出生,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「吃」與「睡」開始培養常規,是最自然且最容易收到成效的方式。隨著年紀的增長,大人的要求與期待會與日俱增,但孩子一切的行為規範是自小養成的,如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,當孩子還小時,需由照顧者協助如何抹肥皂、開水龍頭洗手,親身做給孩子看,再逐漸訓練,等到他們約2歲半左右,便能自己做到,這主要是孩子每日看著大人們做,耳濡目染與徹底執行的結果,可見身教重於言教的重要性。照顧者需懂得孩子在耳濡目染下的學習力,遠超過照顧者們三不五時耳提面命的道理,因此在訂定規範時,大人應先自我要求並做到,再約束孩子。

耳提面命,及時糾正

由於孩子年紀小,容易因外在事物與情境忘記應有的規則,需要照顧者適時的叮嚀與提醒。但照顧者的口氣要溫和,且有耐心,避免失去本意也破壞了親子關係。另外,楊琳表示,面對孩子不良的言行,照顧者即時的指正很重要,但大人的態度要特別留意,不要過於驚慌、憤怒或直接指責,因如此孩子可能在保護意識下表現出較負向的行為。他建議,您可親自走到孩子的面前,親聲細語的表達或直接溫柔的校正錯誤的行為,讓孩子保有尊嚴也不會破壞彼此的關係與當下的氣氛。

必要的發威與強迫

雖說訓練的過程最好能以溫和的口吻告知,但有時這樣的方式並非一定有效,且不是每個孩子都吃這一套,孩子常會明知故犯,有時即便當場糾正還是依然故我。對此,楊琳建議,大聲嚇阻實是一個必要的方式,如此能讓孩子了解事態的嚴重與您的認真態度。但建議接下來依然要就事件作清楚性的溝通,讓孩子對事件與大人之所以如此表現有所理解與認知,如此在常規上的建立才有助益。

遊戲引導

另外,在訓練過程中會用遊戲的方式,或唱歌、編順口溜引導孩子,這樣的方式可幫助孩子在輕鬆、自然的環境下學習,是很好的方法,楊琳指出,設計遊戲或技倆可讓孩子「服從」常規。如用餐時,假裝與孩子搶食,孩子自會火速的把食物吃進去,並且得意自己的優勝。您也可表明自己需要小幫手的協助,請他幫忙做,多數孩子會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樣有能力被肯定,在協助他人的過程中自會培訓常規並養成習慣。另一方面,楊琳進一步建議,照顧者還可運用親子閱讀,建立孩子基本觀念,並使他了解正確言行的影響性。您也可以適時編故事講給孩子聽,但需避免語帶恐嚇與威脅,如此可使孩子對有趣的內容記憶深刻,還會運用此故事來提醒您。

正向回饋,負向說理

賞罰分明,是許多讀者在教養上都知道運用的方式,肯定與鼓勵可以讓孩子增加正面行為。當孩子達到要求時,照顧者應不吝於給予讚美,還可表示您因孩子的言行感到十分的榮耀,使他被肯定。另一方面,當孩子做錯時,照顧者應有耐心告訴他錯在哪,應該怎麼做才正確,使他記住教訓,避免再犯。

遇挫時該如何調適

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,難免會有挫折,但照顧者們若能反求諸己,先要求自己身體力行,親自做給孩子看,就能讓孩子學著逐漸做到您的要求,對於訓練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或因孩子的個別差異,狀況必會多元或千奇百怪。楊琳建議,照顧者應調適好自己心態,只要您有心去了解、請益有經驗的人及尋找可行的方法,時間一久,您的孩子必會在您的努力下建立良好的常規。

結語

教養是條辛苦且漫長的道路,唯有您的耐心、毅力與不厭其煩的指導,才能幫助孩子學得更快、更好,我們期望每個照顧者都能仔細了解孩子,傾聽他們的需求,依其個性予以教導,使每個孩子學會規矩,養成完善人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單親媽咪生活小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